【铭记】徐州户部山一
户部山位于徐州老城南门外,是徐州城外最的制高点。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淹城,为避黄河水患,一些官绅富贾不惜重金在户部山围择地建宅。从明末至代的几百年间,户部山围高宅大密布,民居鳞次栉比。其既有甲第官宦之家,也有富商之宅节香门第。
这些古建筑依山就势,参差错落,构思巧妙,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,是苏北乃至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少有的一处古民居建筑群。户部山古民居既有北方四合的规整划一,又有南方民居的曲折秀美。墙体多用青石与青砖,梁架用材硕大,雕梁面栋,琢刻精细。
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介绍
户部山古民居里相通规模宏大的余家大坐落在户部山的南方,它是户部山明清古民居五连通的第一个大,也是户部山部唯一坐北朝南的落。
清康熙年间,徽商余氏三兄弟买下了户部分司旧衙署,改造成民居,俗称余家大。现为徐州民俗博物馆。
进入徐家大
门厅内景区简介
门厅背面
户部山古民居全景图
门厅后一进落西侧
门厅北侧,过道。
旁边是贯通南北的巷道
落侧
户部山古民居景点分布图
落侧的红十字救护站
过道
过道内
户部山简介
余家原籍在安徽歙县西效山区,地处皖浙赣交界地,山峦叠嶂,云遮雾绕,盛茶叶,当然余家也是当地的茶农,由于京杭大运河经过徐州,余家在运输茶叶的过程到了徐州,开始租房做生意。这和自全到徐州的生意人类似,先租房做生意。
最初,余家常年往返徽州和徐州之间,做茶叶贩运生意,当时人饮茶盛行,加上余家做生意头脑灵活,很快积累了不少资金,转而在徐州开设茶行,选择在徐州定居。
经过余家三代在徐州打拼,终于积攒了不少资金,于1765年从尚氏手买下当时的户部山的风水宝地,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处宅,开始建造余家大。
余家大采用西三路三进落,占地3000余方米,严格按照礼制建造房屋。
余家除了茶叶生意外,医术也是高超,三代从医,解放后余家后人将祖传秘方专治烫伤的冰片散配方献给了家。还开设了私塾,藏书丰富。大办公益学堂。
直到日本占领徐州期间,余家将值钱物品藏起,现有落被日军损毁严重,日军投降后,余家开始家道落,到后的运动,余家珍藏的文物书籍大都被毁。
余家经历200多年的兴衰发展史也告诉了我们一个朴素的真理,经济活动要顺势而为,茶叶生意好的年景给了余家发家的机会,余家也赶上了这班车。
家的兴亡最能体现在余家的兴衰上,当家遭受外敌入侵时,个人的命运始终和民族的命运捆绑在一起,由于日军的占领导致了余家走向衰落。
据余家后人余宗城先生回忆,过年过节的时候,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,也是余家大里最热闹欢乐的时候。正月初一,余家大里红灯高挂,鞭炮声声,春联梅花墨香伴着花香,弥漫飘逸。各家大人首先要给长辈拜年,然后是带着孩子到西子互相串门拜年,你我往,喜气洋洋。正月十五上元节,各家门前都悬挂各色各式的灯笼。孩子们则更有趣,有一年,孩子们每人都有一盏装有轱辘的灯笼,从下街解放路上开始,大相间排列起,每人用绳子牵引着,迤逦北行,绕道马市街西去,再由上街折向南,到劳动巷回到下街,转了一大圈,灯笼颠倒了就笑,蜡烛灭了再点,好不开心!
八月秋节是除了春节外的大节,余宗城先生说,那时,各家各,都要蒸各式月饼,子摆好八仙桌,月饼堆成山,摆上西瓜石榴,点上香,妇人孩子一一祭拜,然后赏月品尝猜谜语。徐州八月秋的祭祀风俗是西瓜月饼敬老天,求得家庭和睦团圆,庆贺有个好年景。
二进落
北侧正厅积善堂
余家大由三处落组成,以间大老太爷这个子为轴线,以此向南向北扩充两个子,分别为和西,每一个子又分为三进式的落,整个落形成了一个与九宫格相似的纷繁布局。虽然落众多,但是井井有条,繁而不乱。余家大的另外一种非常有鲜明特色的布局就是明三暗五的建造。房屋从外面看上去是三间,进去以后会发现里面暗含两间阁楼。这也是户部山古民居充分利用空间的一个实例。
二进落西侧药堂
楹联山淡云无墨画,林间微雨有声诗。
进入药堂
药堂内是存放药品的地方
余朋是余俪生次子,为第八代传人,继承父业攻研医术,开设积善堂药店,坐堂行医,悬壶济世,常常免费为社邻街坊治病,把积善堂定为余家的堂号。今日在余家大的堂屋里,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悬挂着积善堂镏金大字的匾额。到清末民初,余家五大家分支形成。
积善堂正在展示徐州人家庭老照片
积善堂匾额由马奉信书
堂楹联积善之家有余庆,资富能训惟永年。
积善内正在维修保养
二进落侧门出去
这是路和路之间的南北通道
户部山古民居的墙体多用青石与青砖,梁架用材硕大,雕梁画栋,琢刻精细,并有里生外熟的建筑方式。所谓里生外熟是指垒砌的墙体分为两层,外层为砖砌的清水墙,内层为土坯,这种建造方式既降低了造价,又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,使房间内冬暖夏凉。
往前走一点
这里存放了一顶轿子
继续往前
伙房